鄭州中心支行黨委書記、行長 徐諾金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著眼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略視野,提出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對于基層人民銀行來說,就是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貢獻金融力量。
一、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行穩致遠謀劃工作重點
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對我國發展的歷史特點、時代特征和周期性規律的分析研究,指出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新”意味著新目標、新理念、新要求、新矛盾、新格局,這是對“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我國所處歷史方位的總體概括,是我國發展歷程中的一大跨越。
(一)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的形勢特征,保持定力化危為機。一是機遇和挑戰并存。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復雜,我們將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從國內看,我國發展既擁有優勢條件,也面臨艱巨任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二是危中有機,危可轉機。從河南省經濟金融發展情況看,今年以來,金融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金融改革持續推進,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取得突出成績。但同時也不容置否,全省金融水平還存在發展程度低、短項突出、創新滯后、潛在風險較大等問題。因此,面對這樣的形勢和局面,要進一步堅定信心信念,既要時刻把握機遇、順勢而動,又能善于化危為機、趨利避害,確保新發展階段河南省金融業始終穩步健康發展。
(二)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的目標任務,科學謀劃發展規劃。要準確認識把握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9個方面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6個方面主要目標,主動對標對表,綜合考慮國內外形勢和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條件,把握好戰略和戰術關系。要在總行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堅持系統觀念、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科學建立符合河南實際、基層央行履職實際、體現創新精神的“十四五”時期河南省金融發展規劃,謀劃鄭州中心支行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突出完善基層央行治理與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戰略重點與系統謀劃相結合,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新的更大進步、基層央行治理有新的更大提升。
二、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穩中求進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要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穿金融發展全過程,把提升金融發展質量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同時又要發揮金融服務的引導力、影響力,推動新發展理念在實體經濟中得到有效貫徹落實。
(一)堅持創新發展理念,提高金融服務質效。踐行新發展理念,要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優化科技創新融資方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要高度重視金融服務和產品創新,加強數字金融建設,加大對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成果運用,解決好金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最后一公里”問題。要在做好全面風險管理和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穩妥審慎推進金融科技創新。
(二)堅持協調發展理念,推動區域平衡發展。解決區域協調發展問題是新時代面臨的重大課題。一方面,由于金融業自身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要堅持系統協調發展,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和金融組織體系,積極構建多元化金融業態。另一方面,要引導金融機構積極關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重要環節,大力支持普惠金融、民營小微企業等領域,繼續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脫貧攻堅金融支持力度,更加注重發展機會的公平、資源配置的均衡。
(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支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以綠色信貸為核心的綠色金融是金融業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要建立綠色信貸長效發展機制,探索完善綠色信貸模式,豐富綠色信貸項目種類,引導金融機構從戰略高度加強綠色信貸對節能環保產業的支持力度,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要推動綠色產業多渠道融資,擴大綠色產業融資總量,推進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增強綠色金融創新動力,降低生態環境風險。
(四)堅持開放發展理念,提升國際金融影響力。要根據我國不同金融市場發展水平,合理安排金融業的開放順序和開放程度,適時推進金融業進一步雙向開放。要積極營造競爭開放的金融發展環境,引導金融機構學習借鑒先進的經營理念、發展模式等,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組織在金融科技治理體系、規則制定等領域的合作。同時,要提高開放條件下經濟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化解風險能力,維護好國家經濟金融安全。
(五)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提高金融普惠水平。金融作為實體經濟的血脈,深化改革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理念,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加強金融扶貧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優化內部資源配置和績效考核評價,加大對民營、小微、“三農”等領域的支持力度。要加強欠發達地區特別是縣域、農村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廣建立普惠金融服務站、惠農示范點等基礎服務設施,著力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
三、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升金融支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的形成,將對我國供給體系、需求體系產生深刻影響,也對金融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優化金融結構和金融服務質量,引導金融資源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要支持傳統制造業升級、先進制造業發展,加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助力制造業加快邁向中高端。要聚焦金融系統深層次結構性矛盾,提高中長期融資和信用貸款比重,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繼續推進注冊制改革,完善退市機制。要立足實際,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數字普惠金融為重點,加大對河南蘭考模式等成功經驗復制推廣力度。強化民營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推動“增量擴面、提質降本”,完善貸款擔保和風險補償機制,增強市場主體活力。以信用體系建設和數字技術為基礎,加強自貿金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發展力度,構建多層次、多渠道的金融服務體系,構建專業的供應鏈金融合作平臺。
(二)立足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提升金融服務水平。金融服務新發展格局要把金融助力擴大內需戰略與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高質量金融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要全面增強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將更多金融資源投向經濟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使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相互促進、健康發展。要貫徹好逆周期調節政策,安排好投融資總量、投向、節奏、價格,更好發揮金融在擴大最終消費、推動消費升級方面的積極作用。綜合運用貸款、債券、債轉股等多種工具,全力保障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國家重大戰略項目融資需求。通過優化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金融服務,推動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滿足新型城鎮化投資和消費需求。
(三)堅持穩步擴大金融對外開放。金融要服務好新發展格局,就要穩步擴大金融對外開放程度,在堅持金融業務和金融機構持牌經營的前提下,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為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系。保持人民幣匯率彈性,發揮好宏觀經濟自動穩定器功能,實現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積極參與國際金融規則制定,加強與國際組織合作,推動建立多元、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
(四)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推進金融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正確把握好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防范金融風險之間的關系。要完善金融風險治理體系,加強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金融控股公司與金融基礎設施統籌監管,發揮宏觀審慎壓力測試在風險識別和監管校準中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金融委辦公室協調機制職責,及時彌補金融監管空白,織牢織密金融風險防控網。要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應急處置和問責機制,對風險變化情況始終做到“心中有數”。要嚴肅市場紀律,金融機構、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部門要依法承擔責任,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