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文明單位經驗分享】
解鎖重慶秀山縣支行“文明密碼”:
“家園文化”催生文明花開
“評上了,評上了,獎牌和證書已經展出了,大家快來看,我們評上全國文明單位啦!”2017年12月,秀山縣支行29名職工奔走相告,互相傳遞這份喜訊——如今每每回想起知道支行獲得“全國文明單位”稱號的那一刻,時任秀山縣支行黨組書記、行長車國際不無感慨。回首來路,支行三屆班子,一屆接著一屆干,緊盯培育獨樹一幟的“家”文化目標,著力把支行打造成為干事創業的樂園、團結和諧的家園,讓職工在家園文化熏陶中獲得認同感、歸屬感和幸福感,牢記“家規”、秉承“家風”、共創“家業”。
以學興家
作為基層分支機構,縣支行干部職工整體業務素養與央行履職要求往往有所差距,秀山縣支行班子為此下大力氣“填縫”,帶領隊伍以學興行。
支行創設“先鋒學堂”,充分利用干部職工碎片化學習時間,搭建“指尖教學”和“移動學習”平臺,帶著大家學;各股室輪流編發《學習快遞》,圍繞中央和上級行重大決策部署以及經濟金融熱點,推送政策信息、業務常識,領著大家學;交流學習心得和工作體會,溝通對當前金融形勢和熱點金融問題的看法,啟發大家學。在支行的帶頭推動下,大家以學為先抓黨建,以學為要強管理,以學廣才促履職,支行學習的風氣日益濃厚。
在支行大環境的熏陶下,干部職工中冒出不少“學習達人”。2018年入行的白敏就是其中一位。她自入行以來便承擔了撰寫全縣季度金融運行分析報告的重任。為使報告真正發揮資政參考作用,她著重加強經濟金融基礎知識,時刻關注國際國內形勢,摘錄相關信息和資料達厚厚的5大本。“哈哈,其實做任何工作最重要的是我們平時多學習多積累”,“對的,就像我總是寫分析報告,不學習的話寫出來的東西完全不能看。”這是白敏在支行調研信息小組會上的切身感言,也成了青年職工的“金玉良言”。通過學習,她的綜合分析能力迅速提升。兩年多來,她主筆的《秀山金融專報》28期,獲得縣委縣政府領導多次批示,在全縣金融工作會上公開稱贊人民銀行“總是能在重要時段、關鍵時刻為地方政府提供決策參考”。
以責守家
不要問我加了多少班,那是我的自愿;不要問我走了多少路,那是職責所在。我是黨員,我是職工,我更是秀山縣支行的一份子,守好這個家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和愿景。
“小劉,支行又停電了,你快回來看哈!”,“小劉,你快來幫我看哈我的電腦怎么了”,“小劉,你又在加班啊?”……劉佳華,一個人從事著科技、勞資、后勤、工會委員、團支部書記五個崗位工作。他認真負責、任勞任怨,自學視頻剪輯技術,利用下班時間帶領青年職工自導自演《尋找丟失的信用》《利劍出鞘 洗錢無路》等微電影,宣傳誠信文化,普及金融知識,彰顯央行風采。他用實際行動做表率,辛勤工作寫韶華。
“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90后黨員石旭煒,工作7年,跑遍秀山縣每一個村鎮。為解決農村支付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她依托村級電商服務站,打造了“農村電商+助農取款服務點”模式,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辦理金融業務。為打破城鄉數字鴻溝,她整合金融機構、第三方支付、金融政策和金融知識普及等二維碼,將金融機構、金融知識和金融服務送到家中、裝進手機、擺上柜臺,深入村鎮督導,村民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務。2020年的春節,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沖擊,她放棄了春節休假,從大年初一伊始,始終堅守崗位,在最困難的時刻開通了“綠色通道”,保證了抗疫資金第一時間撥付到位。
“我是中共黨員,也是駐村第一書記,守好扶貧一線、沖在防疫前線是我應盡的責任”。作為秀山縣支行派駐江西屯村的第一書記,曾獲得總行公德獎的雷剛始終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聽民意、解民憂、紓民困。面對村民出行難,他爭取政策支持,硬化通村通組公路,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面對貧困戶住房難,他積極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鼓勵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實施易地搬遷37戶151人,危舊房改造101戶,保障了群眾住房安全。一些貧困戶產業發展苦于沒有啟動資金,他挨家挨戶宣傳,鼓勵他們申請小額扶貧貸款。貧困戶有了啟動資金,發展路子多了,養蜂的、養牛的、養豬的、養雞的,家里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他引進企業,發展油茶產業3800余畝,讓群眾得到持續穩定的收益,建成扶貧車間,吸納13名貧困人員在基地穩定就業。
“因為這個疫情,我們一天生意好難做,還好有人民銀行的志愿者來為我們講解政策,讓我們有了渡過難關的信心和底氣!”在金融知識培訓會上,秀山縣鐘靈茶業負責人陳煥華深有感觸地說。疫情沖擊導致縣域經濟發展受限,“如何發揮好基層央行作用”成為了秀山縣支行副行長張川的心病。為此,他多次到縣工業園區、物流園區、農業園區實地走訪調研,自發接下為縣政府部門干部、鄉鎮干部、企業負責人宣講金融政策的任務。他主動聯系縣農商行,開展生豬活體抵押貸款窗口指導;積極推動舉辦“穩企業保就業融資會”,簽訂了8.6億元貸款融資協議;連續一個月跑前跑后聯系各方,推動秀山縣民營小微企業首貸續貸金融服務中心落地政府審批大廳,為民營小微企業提供了咨詢金融政策、了解金融資訊的平臺。
以愛暖家
一個微笑,可溫暖寒冬;一次善行,可改變世界。家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和要義,家中彌漫著春天的花香,家是愛、感動和溫暖的驛站。
“看到小孩子開心的笑臉,我就覺得很滿足了。”2018年,保衛股職工嚴譜帶著家人在秀山縣膏田鎮茅坡村轎子頂游玩時,看見一名渾身臟兮兮的小孩子。當他把小朋友送回家后,了解到小孩今年6歲,父親常年在外務工,母親因受不了家中貧困遠走他鄉,家里只有一位年老多病的奶奶相依為命。此后,他不時購買米油、衣物前去看望祖孫倆。他說:“我只是做了我覺得該做的事情,又不是啥子大不了的事情,旁人看到那個小孩也會這樣做的。看到小孩子開心的笑臉,我就覺得很滿足了。”
“妹妹,快來試哈我給你買的新鞋子合適不?”支行貨幣信貸與調查統計股股長龍小琳,主動落實對廖文成、李功保兩戶貧困戶的“一對二”結對幫扶,到家里拉家常、講政策、送溫暖。多次奔走鎮政府、派出所和廖文成家,幫助解決其患癲癇病的孫女無戶口的難題,多方協調熱心企業捐贈6000元幫扶資金,排除了他家門口下水道暴雨排水隱患;竭力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幫助李功保一家住進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一次走訪中,她注意到廖文成家的小孫女鞋子短了一大截,次日她就買了一雙新鞋送去。看著小孩子穿著新鞋蹦蹦跳跳的樣子,她的心情也明朗了起來。正如她自己所說:“既然是他們的幫扶責任人,能做的都要盡力為他們做到。”
“我的身體健康硬朗,還可以發揮余熱奉獻社會。”古稀之年的老行長胡永壽退而不休,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從打字開始、從背誦字根著手,自學電腦操作,一字一句敲下了35萬字的回憶錄,記錄自己在新中國、在央行的成長和工作歷程。在自傳《往事》成書后,他第一時間贈予支行,分享自己的曾經和當下,感動與感悟,留下一份彌足珍貴的精神食糧。人退心不退,胡老多次代表退休職工參加上級行各項競賽和其他活動,為支行奪得一個又一個榮譽,以實際行動詮釋對支行這個大“家”的真情。
對秀山縣支行而言,“家園文化”已融入文明創建血脈中。獲得全國文明單位稱號以來,支行始終保持上級行考核優秀,榮獲總行模范職工之家、重慶營管部先進基層黨組織,涌現出總行辦公室工作先進工作者、總行公德獎、重慶營管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模范等先進典型,文明之花正在這片基層央行的沃土上絢爛綻放!
(人民銀行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