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大利亞的匯率制度
20世紀70年代至1983年之間,澳大利亞匯率制度經歷了多次變動。1971年,澳大利亞匯率制度由盯住英鎊轉向盯住美元;1974年至1976年,澳大利亞實行盯住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制度;1976年至1983年,澳大利亞元對一籃子貨幣改為爬行盯住;1983年開始,澳大利亞實行浮動的匯率制度,澳元匯率由外匯市場供求決定,但是,為防止匯率過度波動,澳大利亞儲備銀行仍對外匯市場進行必要的干預。
澳元匯率水平最常用的衡量方式有兩種。一是澳元對美元匯率;二是澳元的
貿易加權
指數(trade-weightedindex or TWI)。貿易加權指數是澳元對一籃子貨幣的匯率,籃子貨幣的權重由
澳大利亞對各國家(地區)對外商品貿易比重確定。澳大利亞儲備銀行每年根據澳大利亞對外貿易情況公布一籃子貨幣的構成和權重。依據2007年10月公布的最新一期澳元的貿易加權指數,我國人民幣權重為15.4486%,僅次于日元位列第二。
二、澳大利亞的匯率管理
(一)澳大利亞
外匯干預的目標
在澳大利亞實行浮動匯率的初期階段,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外匯干預的主要目的是減少匯率的短期波動。目前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外匯干預主要是防止匯率的長期超調(overshooting),即防止匯率走勢長期偏離經濟和金融基本狀況。澳大利亞儲備銀行不
把干預作為實現特定匯率水平或調整貨幣政策不平衡的手段。除進行純粹影響匯率的外匯干預外,澳大利亞儲備銀行還進行外匯市場的日常操作,以滿足政府外匯儲備管理的需要。
(二)澳大利亞
外匯干預的方式
隨著澳大利亞外匯干預目標的轉變,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外匯干預也由經常性的小規模干預逐步轉向頻率較低但規模較大的干預。
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可在全球外匯市場每天24小時進行澳元交易。在實踐中,
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具體進行外匯交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3種:
1、通過代理銀行進入外匯市場干預。儲備銀行往往在實施一段外匯市場干預而需要補充資金時運用這一方式。由于這種方式下儲備銀行并不直接進入外匯市場,更多的是價格接受者而不是價格影響者,因此對市場匯率的影響較小。
2、直接進入外匯市場干預。這種方式下儲備銀行直接以交易者身份進入外匯市場,根據其他銀行報價交易或直接在市場中報價。通過這種方式,儲備銀行不僅可直接通過外匯交易影響市場匯率走勢,而且直接進入市場本身也給市場帶來信號效應,因此對匯率的影響較大。
3、直接與其他銀行交易。這種方式下儲備銀行直接同特定銀行交易,而不進入銀行間市場。通常儲備銀行直接打電話給在外匯市場上報價的商業銀行,與這些銀行直接交易,從而影響銀行的報價水平。另外,盡管儲備銀行不進入市場,但由于與儲備銀行交易的商業銀行需在市場上平補頭寸,因此這種交易方式在市場上同樣產生影響。
通常情況下,澳大利亞儲備銀行會同時使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外匯干預。此外,偶爾儲備銀行也會運用其他手段干預外匯市場,如1998年9月,儲備銀行曾在外匯市場上購買買入期權以增加外匯干預的靈活性。
(三)執行機構
澳大利亞儲備銀行
金融市場組(Financial Markets Group)中的國際部具體負責澳大利亞的外匯市場操作。
三、澳大利亞的外匯制度
除針對實施經濟制裁的特定國家地區、個人和組織外,澳大利亞對跨境交易和資金流動不作限制。澳大利亞對進出境攜帶現金的金額沒有限制,但按照《金融交易報告法1988》的要求,普通民眾攜帶等值于10000澳元以上的大額現金進出境時須向澳大利亞交易報告分析中心(Australian Transaction Reports and Analysis Centre,AUSTRAC)進行申報。
背景資料: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以來澳大利亞對外匯市場的干預
1983年開始,澳大利亞實行浮動的匯率制度,澳元匯率由外匯市場供求決定,但是,為防止匯率過度波動,澳大利亞儲備銀行仍對外匯市場進行必要的干預。1983年以來,澳大利亞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可分為三個周期。
第一次周期是20世紀80年代下半期,從買賣方向來看,澳大利亞儲備銀行于1983年12月至1986年9月凈賣出外匯。1986年10月至1991年9月儲備銀行為凈買入外匯。第二次周期是20世紀90年代上半期,澳大利亞儲備銀行于1991年10月至1993年10月凈賣出外匯,于1993年11月至1997年9月凈買入外匯。第三次周期是1997年10月至今,澳大利亞儲備銀行于1997年10月至2002年2月凈賣出外匯,2002年3月至今凈買入外匯。
在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初期階段,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外匯干預的特征為“測試和熨平”(Testing and smoothing),交易規模較小,但操作比較頻繁,這種操作模式從1983年一直持續到1986年,儲備銀行在40%左右的外匯市場交易日進行過賣出外匯的操作,平均單日賣出外匯2000萬澳元。1986年開始,儲備銀行干預操作的頻率不斷降低,但交易規模逐步提高,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儲備銀行干預方式不再體現“測試和熨平”的特征。在外匯市場干預的后兩個周期,儲備銀行只分別在21%和4%的交易日進行過外匯干預,而單日交易規模上升到1.5億澳元左右。
(資料來源:澳大利亞儲備銀行網站http://www.rba.gov.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