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 王永紅
2011年3月25日
“十一五”時期,人民銀行迅速推進信息化建設,技術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應用系統建設全面推進,金融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建立,金融標準化工作穩步開展,基本完成了業務信息化的建設任務,開始向管理信息化階段邁進。
2008年8月,國務院賦予人民銀行“組織制定金融業信息化發展規劃,負責金融標準化的組織管理協調工作,指導金融業信息安全工作”的職責,科技部門承擔行內建設與行業管理的雙重任務,人民銀行信息化工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一、央行信息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十一五”時期,全行形成了統一管理、分工協作的組織架構,科技司負責規劃與管理、中國金融電子化公司負責開發和集成、金融信息中心負責運行與維護。
確定“兩級數據中心”的戰略規劃,總行全面推進“兩地三中心”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辦公網和業務網的物理隔離,組織建設31個省級同城通信轉接中心。貫徹“以技術手段完成技術管理”的原則,全行建成涵蓋邊界防護、網絡準入、身份鑒別、外聯控制、入侵檢測、審計監控、終端管理等技術內容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分支行配合總行推進信息化建設,完成金融城域網建設和地方性金融機構的接入管理,積極開展轄內信息化應用,服務于地方金融創新。
二、應用系統建設成效顯著
遵循“數據集中,資源整合”的原則,人民銀行按照業務條線大規模開展應用系統建設,截至“十一五”末,全行共有104個應用系統和技術支撐系統,為人民銀行履行各項職能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一是支持貨幣政策決策。
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和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報價和發布平臺支持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金融統計監測信息管理系統每月從17大類3.6萬個金融機構采集5000多萬條記錄,分類、分級生成12萬多張報表,提供詳盡的宏觀金融經濟統計信息。利率報備系統以及企業家、銀行家、儲戶問卷調查系統,進一步為貨幣政策決策提供數據支持。中央銀行會計核算系統則承擔商業銀行跨行資金清算和流動性管理的重擔。
二是提供金融監管手段。
中國反洗錢監測分析系統提高了反洗錢監管的有效性。
銀行結算賬戶合規化管理取得重大進展,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系統已存儲單位銀行結算賬戶約2487萬戶、個人銀行結算賬戶33.51億個,有效防范利用銀行結算賬戶的違法犯罪活動。聯網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統建成投產,日交易筆數超過一千萬筆,有力推動了存款賬戶實名制的貫徹落實。
三是提高金融服務水平。
繼大額實時支付系統之后,小額批量支付系統、全國支票影像交換系統、境內外幣支付系統、電子商業匯票系統及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相繼投產,構建了一個安全、高效的中國現代化支付清算技術體系。
企業征信系統、個人征信系統以及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租賃等登記公示系統,形成了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礎框架。截至2010年末,企業征信系統(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系統)收錄企業和其他組織1691萬戶的信用信息,日均查詢20.9萬次。個人征信系統(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系統)收錄7.77億自然人信息,為1.27億農戶建立信用檔案,日均查詢72.9萬次。
以財稅庫銀橫向聯網系統、國庫會計核算數據集中系統和國庫管理信息系統為基礎的國庫系統架構已經形成,為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化新型國庫提供支持與保障。
三、不斷健全金融信息安全管理體系
建立金融業信息安全協調工作機制。人民銀行與公安部、安全部、工業和信息化部、電監會共同制定《金融業信息安全協調工作預案》,發布《網絡和信息系統應急預案編制指引》,針對區域性電力和通信中斷建立聯合預警、快速處置流程。按照“優先恢復系統對外服務”的原則協調處置銀行業信息安全事件,向金融機構和監管機構發布《金融信息安全風險提示》。人民銀行連續4年被國家網絡與信息安全通報中心評為信息安全信息通報工作先進單位。
不斷推進等級保護相關工作。完成了全國性銀行業金融機構880個二級以上信息系統的定級評審,編制技術規范和實施指引,為“十二五”期間全面推進網絡和信息系統測評和整改奠定基礎。充分認識互聯網具有擴散、放大風險的效應,發布《網上銀行系統信息安全通用規范(試行)》,對商業銀行網銀系統建設、管理、保障提出了可測評的要求,并普查了全國的網銀系統。
圓滿完成重要時期的信息安全保障任務。在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60周年國慶、舟曲泥石流、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和每年“兩會”期間,人民銀行組織各金融機構積極開展風險評估、現場檢查及整改工作,確保金融網絡和信息系統平穩運行。
四、銀行卡產業蓬勃發展
我國的銀行卡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發卡和交易規模持續增長,國內受理環境明顯改善,境外受理國家和地區增加到104個。銀行卡已成為居民消費的最主要非現金支付工具。
銀行卡聯網通用成績顯著。在人民銀行大力推動下,建成了以商業銀行銀行卡系統為基礎、以聯網跨行交易系統為核心、以ATM和POS為主要受理終端、以聯網通用檢查為監督手段的銀行卡技術體系,奠定了網上支付、移動支付和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技術基礎,對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環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大力拓展行業應用和特色應用。自2005年推出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后,人民銀行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合作,組織商業銀行、中國銀聯繼續推出軍人保障卡,廣大官兵“換防不換卡,用卡有優惠”,成為軍民融合發展的典型案例。
積極培育金融IC卡的應用環境。人民銀行通過“制定標準、夯實基礎、營造環境、搭建平臺、試點引導”等多種方式,鼓勵和引導商業銀行推廣金融IC卡,不斷拓展金融IC卡的跨行業應用。2008年,人民銀行批準寧波為全國首個金融IC卡多應用試點城市,實現“一卡多用、一卡通用”,是金融IC卡應用于公共服務領域的一次成功探索。
五、金融標準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發布《中國金融標準化報告2009》。全面介紹中國金融標準化的發展歷程、工作機制,總結金融業采標、制標、貫標成果,提出今后金融標準化的發展思路。該報告的首次發布,是金融標準化發展歷程中一個里程碑,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
研制《銀行業標準體系框架》,描繪出銀行業標準的總體框架,銀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工作進入“目錄管理”階段,標準化工作逐步從“需求驅動”轉變為“體系建設”,明確“系統建設作為貫標突破口”的工作思路。
金融標準的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十一五”期間共發布金融國家標準41項,行業標準80項,實現ISO/TC68國際標準的同步跟蹤與轉化,有效地發揮了服務、規范、促進的作用。其中,《信貸市場和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規范》等3項標準,是我國首次發布的信用評級業標準;《中國金融集成電路(IC)卡規范》等20余項銀行卡系列標準,為金融IC卡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金融業星型網間互聯安全規范》、《銀行業信息系統災難管理規范》等信息安全規范,為防范銀行業信息系統風險發揮了作用。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人民銀行信息化建設工作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信息化提高人民銀行履職能力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樹立科技創新意識,貫徹“規范先行,架構管控”的原則,實現應用整合和數據共享,促進科技與業務的融合式發展,提升對金融宏觀調控決策的支持力度,推動人民銀行從業務信息化向管理信息化、決策信息化轉變。
繼續發揮人民銀行在金融業信息化的指導與協調作用,落實金融業信息化發展規劃,牽頭研究行業信息化重大問題和實施重大工程。完善金融標準化體系和運作機制,著手建立金融標準檢測認證體系,以標準促進提升我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力推動金融IC卡的普及應用,制定并推廣移動支付技術規范,搶占電子支付領域的制高點,建立健全支付技術管理體系。完善金融業信息安全的風險管理和技術保障體系,建立“合規性檢查”和“風險性檢測”技術規范,促進金融業提高業務連續性水平,為我國金融業的持續向好發展保駕護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