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谷秀軍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要更好地享受現代經濟社會中的信用服務,就必須維護自身的信用記錄,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但是,由于征信在我國起步的時間不長,所以人們對于征信的認識在有些方面還不是很清晰。為此,央行有關方面負責人就征信宣傳月活動中媒體反映較為突出的十大問題進行了解讀。
問:信用檔案記什么、怎么記?
答:個人征信系統要記錄以下幾方面的信息,一是個人基本信息;二是貸款信息;三是信用卡信息;四是非銀行的信用信息。
此外,隨著條件的成熟,個人信用數據庫還將采集更多的信息,包括個人欠稅的信息、法院判決信息等,以全面反映個人的信用狀況。
據了解,產生于個人與銀行交易的信息,包括貸款和信用卡的信息,是從商業銀行的業務系統中自動提取、通過專線網絡自動傳輸并加入征信系統的,其中沒有人工干預,絕大多數情況下,數據的準確性能夠得到保證。
問:個人信用檔案有什么作用?
答:個人信用檔案最主要的作用是幫助商業銀行等交易對手了解個人,從而幫助個人實現交易目的。商業銀行在審查個人的貸款或信用卡申請時,要考察申請人過去的信用行為,并據此預測申請人未來履約的能力。個人信用檔案記錄了個人過去的信用行為,使商業銀行有了一個快捷的方法了解到個人的信用歷史記錄,既省時間、提高了效率,又比較全面和準確。因此,對某個特定的個人而言,商業銀行可能根據其信用檔案中記載的信息判定其信用風險較高而拒絕與其交易,但對整體的個人而言,信用檔案是促進交易的有效工具。
問:哪些行為會被商業銀行解讀為“負面”信用記錄?負面記錄能消除嗎?負面記錄保存多長時間?
答:凡是未能按合同約定履行義務的信息,包括欠錢不還或曾經發生過逾期的行為,從判斷一個人未來按時履行合同義務的可能性的角度看,都會被認為是“負面”的信息。
負面記錄一經產生,在法律規定的時間內不能消除。不同國家法定負面記錄保留時間不同。目前,我國正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將在借鑒其他國家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出適合我國的個人負面信用記錄保留時間。
對商業銀行而言,在考察個人過去信用行為的時候,重點考察離當前較近時間內發生的信用行為,例如,過去2年的信用記錄。目前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出具的信用報告中,展示個人過去24個月的還款記錄。因此,如果貸款或信用卡曾經發生過逾期的記錄,即使貸款已經還清或者信用卡銷戶,曾經逾期的記錄都會保留在信用檔案中,“銷戶”不能消除負面記錄。
問:信用檔案中出現了負面記錄怎么辦?
答:如果信用檔案中出現了負面記錄,首先是要把已經逾期的款項盡快還上;其次是避免出現新的逾期,產生新的負面記錄;第三是盡快重新建立個人的守信記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判斷一個人的信用狀況時,著重考察的是這個人最近的信貸交易情況。如果一個人偶爾出現了逾期還款,但此后都是按時、足額還款,這足以證明其信用狀況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問:銀行一定要滿足個人的貸款申請嗎?商業銀行根據什么決定是否貸款?商業銀行為什么沒有統一的信用風險評價和貸款標準?
答:個人貸款的實質是申請人在一定時間內占有對他人資金的支配權,因此,對被申請人而言,只有確信申請人未來能夠還款時,才會滿足申請人的需要,發放貸款。
商業銀行在審查貸款申請時,要在準確判定個人身份的基礎上,全面考察個人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主要考慮的因素包括:申請人是否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有穩定的職業和穩定的收入來源、是否具備按期償還本息的能力、是否擁有充足的抵押品等。
商業銀行沒有、也不可能有評價個人信用風險的統一標準,更不會有統一的貸款發放標準。
首先,不同的銀行評價客戶風險的方法及依賴的數據不同,對風險的評估結果也不盡相同,因此,甲、乙兩家銀行對張三的信用評價結果可能不同。其次,不同的商業銀行在信貸營銷上是競爭關系,具有完全的自主權,這導致其貸款決策的取向不同,風險偏好不同,風險控制手段、營銷重點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即使對張三的信用評分相同,但甲銀行可能認為張三的信用風險太高而拒絕給張三貸款,而乙銀行則認為張三的信用風險仍然可控,所以貸款給他。
問:個人對征信有什么權利?如何行使個人的“知情權”?
答:個人擁有知情權、異議權、糾錯權和司法救濟權等征信權利。
知情權。個人有權知道征信機構掌握的關于本人的所有信息。很多國家的法律都明確規定個人擁有知情權,部分國家的法律還規定,個人每年至少可以從征信機構免費獲得一份自己的信用報告。
異議權。如果對本人信用報告中的信息有不同意見,可以向征信機構提出來,由征信機構按程序進行處理。
糾錯權。如果經證實,本人信用報告中所記載的信息存在錯誤,個人有權要求數據報送機構和征信機構對錯誤信息進行修改。
司法救濟權。如果本人認為征信機構提供的自己信用報告中的信息有誤,損害了自己的利益,而且在向征信機構提出異議后問題仍不能得到滿意解決,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起訴,用法律手段維護本人權益。
為更好行使個人對征信的知情權,一方面,個人要主動學習征信及相關的金融知識,使自己了解征信,另一個方面,要主動查詢自己的信用檔案。知曉自己信用檔案中記載的信息內容,是行使異議權、糾借權和司法救濟權的基礎。
問:個人征信系統有“黑名單”嗎?
答:個人征信系統客觀記錄個人的信用行為,不對信用行為進行判斷,因此,沒有所謂“黑名單”。部分商業銀行在內部信貸管理中,根據自身掌握的各類信息,建立了風險客戶監測系統,對系統內的高風險客戶實行嚴格的信貸審查政策,不同商業銀行由于掌握的信息、內部風險控制和貸款政策不同,因此,風險客戶監測系統中的客戶有所不同。
問:自己的信用檔案為什么要自己管?
答:作為一個生活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個人,要逐步學會管理自己的經濟事務,對于自己的信用檔案也一樣。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雖然一些專業機構能夠提供一些幫助,但從法律上講,最終承擔責任、損失的還是本人。因此,自己的信用檔案要自己管理,個人要主動定期查詢自己的信用檔案,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解決。
問:征信系統為什么不區分“惡意”與“善意”逾期?
答:首先,征信系統是對個人過去信用行為的客觀記錄,并不對個人的信用好壞進行定性的判斷。不對欠款進行“善意”欠款或者“惡意”欠款的區分,是為了保證信息的客觀性。其次,商業銀行等個人信用報告的使用機構考察個人信用記錄的目的,是判斷個人未來不按期履行合同義務的可能性,包括由于“善意”或“惡意”原因造成的所有未按期履約的可能性,目的是對具有不同貸款消費和還款習慣的客戶實行差別管理,提高效率。因此,個人信用報告中不區分“善意”欠款與“惡意”欠款。
問: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答:個人征信系統在運行過程中,非常重視保護個人隱私。從制度上講,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對個人征信數據的采集、處理和應用進行了規范。在數據采集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通過合法渠道收集個人數據,明確數據采集范圍,對與信用無關的個人隱私如疾病史、銀行存款余額等并不采集,所以不會侵犯個人隱私。
在數據處理方面,個人的信息是通過專線從商業銀行等機構傳送到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的個人征信系統的,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人為的干預,由計算機自動處理。
在數據使用方面,對于已經采集入庫的數據,中國人民銀行采取授權查詢、限定用途、保障安全、查詢記錄、違規處罰等措施保護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商業銀行只能經當事人書面授權,在審核個人貸款、信用卡申請或審核是否接受個人作為擔保人等個人信貸業務以及對已發放的個人貸款及信用卡進行信用風險跟蹤管理時,才能查詢個人征信系統。
個人征信系統還對查看個人信用報告的商業銀行信貸人員(即數據庫用戶)進行管理,每一個用戶在進入該系統時都要登記注冊,而且計算機系統還自動追蹤和記錄每一個用戶對每一筆信用報告的查詢操作,并加以記錄。商業銀行如果違反規定查詢個人信用報告,或將查詢結果用于規定范圍之外的其他目的,將被責令改正,并處以經濟處罰;涉嫌犯罪的,將被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在監督管理上,人民銀行加強對商業銀行和征信中心征信業務的監督管理,不定期地對商業銀行報送和使用數據的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從制度和監督管理上保護個人隱私。
來源:金融時報 時間: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