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參加2005“中國金融論壇”,利用這個機會,我就與金融生態建設中的市場環境問題,談談銀行流動性問題。
從近期國內金融的運行來看,銀行流動性相對過剩問題日漸突出,對金融穩健運營產生一定的影響,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第一,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困境”。至上世紀90年代末以前,受體制性的信貸膨脹及信貸資產質量影響,商業銀行一直存在流動性不足的突出問題。進入新世紀以來,銀行體系流動性持續呈寬松狀態。至2005年6月存差資金已達8.3萬億元,是2000年的3.4倍。超額準備金占比居高不下。2000至2004年,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由4050億元增至12650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32.94%。2005年中央銀行下調超額準備金利率后,截止6月末,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仍高達9778億元。金融機構流動性相對過剩問題已日益顯著。
產生的原因主要有:1、資本市場仍未復蘇,資金持續向銀行體系集聚。盡管近年來銀行貸款增量巨大,但存款增加仍遠大于貸款。2、儲蓄率偏高,消費占GDP的比重偏低。3、銀行資產質量的改善,貸款沉滯狀況明顯改變,并反映在貸款周轉速度的加快上。從工商銀行的貸款流動性反映,今年前6個月,流動資金貸款、項目貸款、個人按揭貸款的收回額占發放額的比例分別達到95%、46.9%和72.7%。加之票據融資正在加速替代短期貸款,而票據融資具有更高的流動性,造成商業銀行每年需要增量貸款3到4倍的巨量貸款投放額,才能保證有新增貸款量呈正數。4、銀行資產結構的變化,商業銀行貸款資產占總資產比例和貸款占存款比例大幅下降。工商銀行這兩項指標目前分別為50%和56%,其他的資產大多為具有更高流動性的債券等投資和交易類資產。5、短期融資券、中長期貸款證券化對貸款的替代效應,金融技術水平的提升以及境外熱錢進入的因素都對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狀況帶來影響。銀行對流動性的明顯變化是喜憂參半的,這固然說明銀行的質量出現可喜變化,但流動性的相對過剩,若不給予足夠重視,并加以適當的疏導,會產生一系列新的問題。
一是流動性相對過剩將導致過度競爭,盲目的競相追逐“大戶”、非理性地降低貸款條件和下浮利率,將放大信貸風險和利率風險。二是過多的流動性投向資金和貨幣市場,導致貨幣市場主要投資工具利率持續走低,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掛。今年來,三年期國債發行利率跌至1.93%,三個月期央行票據利率跌至1.8%,兩年期金融債發行利率跌至2.0%。流動資產收益率的持續下降會造成銀行經營效益收益水平下降。三是過多的投資和交易資金追逐有限的貨幣市場工具,導致貨幣市場上流動性最強的交易工具為各金融機構長期持有而失去流動性,即失去了資金融通、交易媒介的作用。
金融資產的被動膨脹,以及收益率的持續下降,使中國銀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流動性困境和兩難抉擇。首先,面臨存款負債的增長約束與金融成長的選擇困境。在資本市場比較低迷的情況下,社會資金過多涌入銀行,使得銀行存款負債被動膨脹。如果銀行采取措施約束存款負債的被動增長,將使居民的投資渠道更為狹窄或收益率降低,使市場化過程中的金融成長步伐減慢,影響對中國經濟發展來講仍然十分重要的資本形成能力和資本積累規模。
其次,面臨流動資產收益率下降與信貸投放約束的選擇困境。由于我國尚處于轉型經濟中,經濟的高成長與高風險并存,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審慎的信貸管理及有效的信貸規模控制是提高銀行風險管理水平、增強可持續競爭和發展實力的必然選擇。對于曾經長期背負不良貸款重壓的國有商業銀行來講更是如此。如果銀行迫于流動性過剩或流動資產收益率下降的壓力,在風險掌控能力不到位的情況下,過度投放信貸,則可能在提高當期收益的同時積累下新的長期風險,使銀行面臨短期收益與長期風險、信貸風險約束與流動性過剩的艱難選擇。
其三,面臨經營模式,增長方式和經營結構戰略轉型的需要與困難。從趨勢來看,利率市場化和銀行脫媒將導致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萎縮,為此商業銀行必須及早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和收益結構,實施經營模式和增長方式由以規模擴張為主向以質量效益為主的戰略轉變。所以,近年來商業銀行更加注重結構調整,更加注重培育可持續的盈利能力,而不是短期資產收益水平的急劇提高,信貸投放約束增強,使得流動性困境表現得更為突出,從而給推進戰略轉型帶來較大困難。
二、從金融生態建設入手解決流動性相對過剩問題。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更多表現為一種結構性問題。它的解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綜合性措施,建設規范、均衡、有序的金融生態體系,解決金融生態結構、生態調節機制、生態保障體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防止由于金融生態脆弱導致銀行風險傾向性發生偏移。
首先,可從信貸投向結構改變解決銀行流動性相對過剩問題。要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規范金融生態秩序,強化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以保護債權為中心,規范有序的社會法律和信用環境。執法要嚴、違法必究、極大地提高社會誠信水平,以降低交易成本。這是大力開發中小企業和個人信貸市場的關鍵。這個市場會創造出巨大的資金需求,從而有助于消化中國持續增長的國民儲蓄。
其次,從金融市場結構調整來改變銀行體系流動性相對過剩問題。目前全社會流動性嚴重不平衡。要著眼于優化金融生態結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鼓勵合規資金進入股票等資本市場,鼓勵和擴大企業通過發債方式籌措資金,培養機構投資者,使之成為資本市場的主導力量,建立統一的全國債券市場,建立多元化的市場風險配置機制,有效配置金融資源,解決我國長期以來間接融資比重高,企業負債率過高,銀行信貸手段過度運用的問題。
第三,從金融產品結構的調整疏導流動性。要鼓勵、支持銀行業的產品創新。逐步改變銀行業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或購買投資、交易類資產的單一經營模式。要拓展商業銀行的運作空間;發展貨幣市場基金,發展包括資產證券化,以債券為基礎的衍生工具以及多種組合的利率、匯率產品系列和債券品種系列等等融資等新產品,發展公司和私人理財增值服務。發展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外的理財托管產品,以逐漸改變商業銀行的生存方式。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