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以為在銀行工作的人都是會計,因為我經常在院子里聽到大人們之間打招呼就是“某會計,你好”之類的,就連從事農村信貸工作的父親也被稱作會計,我有些奇怪這個稱呼,但從沒深究過為什么會這樣叫,當時只是覺得會計應該是挺受人尊敬的。
和父親不同,母親是個地地道道的會計,在轄內被稱作是1985年人行、工行分家后第一批會計主管,從我開始記事起母親就一直在營業廳負責。那時候對母親最深的印象就是母親很忙,總記得和父親一起站在窗前等著母親下晚班,夜幕下只有對面的辦公樓一層營業大廳還亮著燈光,母親每次回來都似乎有些疲憊,也總是輕輕地和父親解釋著“賬不平,剛找到原因”或是“在登賬”之類的。那時候,我心里總是埋怨著母親,怎么老是比別人晚回家。很多年后,我才了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金庫條例》正是1985年發布的,而等我后來做了國庫記賬也才漸漸懂得了母親和我提起的“鐵賬本”精神:“會計賬目要日結日清,每天都要使賬、表平衡,賬、款平衡才能下班。如有差錯,哪怕只有一分錢,即使拖到深夜不下班,也要把錯誤查出來。”
對于母親工作的營業廳整體上布局已經沒什么太多的印象,但是有幾處卻是印象深刻,高而寬的柜臺,靠近柜臺的一排辦公桌上方平行固定著兩根和柜臺差不多長的鐵絲,有一些夾子穿在鐵絲上,用來傳遞憑證,那時的我常常是被營業廳的叔叔阿姨抱到柜臺上面,而那些夾子成了我喜歡的玩具,總是把那些夾子從鐵絲這頭滑到那頭;營業廳天花板上吊著幾個大電扇,在最熱的天氣里也只悠悠地轉,怕吹散了憑證;記憶中營業廳的人數比我們現在的要多,對他們的印象更多的是在埋頭敲打著算盤,登記著賬頁,整理著憑證,還有就是用錘子和鉆子給憑證打眼裝訂。
說實在的,兒時的這些印象讓我后來對國庫、會計業務有些排斥,覺得太多的規矩,太多的限制,任務重責任大,原則性強而且條件艱苦。哪怕進了銀行學校,兩門補考的課程都和會計有關系,一門會計學原理,一門是珠算。畢業后我先后在支行計劃、人事政工、辦公室等部門工作,我總在有意無意地躲避著會計部門,直到2000年在參加工作8年后我被安排進了會計部門,用領導的話說“一是讓年輕人多學些業務,二是會計部門需要新鮮血液”。 我在會計部門第一個崗位是國庫記賬員,而就在這一年,母親退休了。
我帶著兒時對會計的陰影惴惴不安地開始了國庫記賬,在老會計的指點下開始和數字、小數點打起了交道,終日在0到9十個變幻莫測的字符間穿梭,與稅票、繳款單、撥款憑證、更正退庫、報表等形影相伴,我只感受枯燥單調,緊張呆板,感到這個工作沒有一絲意義。老會計們看出了我的不屑、不安,沒有埋怨,而是鼓勵我;“你知道你母親以前是怎么記賬的不,全部都是手工操作的,現在都用上了電腦,你這個學計算機應用專業的,這點操作還不是小菜?你知道這些撥款都是哪里急需的不……”
2000年起,人民銀行總行國庫局開始組織開發和在全國推廣運行國家金庫會計核算系統(TBS),并不斷升級拓展功能,形成了一個國庫部門集收、支、退、更、國債、會計賬務、資金匯劃于一體的獨立的會計核算系統。這時候的會計部門和母親在營業廳時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僅在工作環境上,更重要的是從手工核算過渡到計算機處理,曾經必須的算盤也逐漸被鍵盤代替了。在老會計們的鼓勵幫助下,我慢慢地進入了角色,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國庫人,兒時對會計業務的深刻印象此時也變成了我的行為準則。2008年,我成為支行的會計主管,同事們笑稱:“你終于接了你母親的班了。”
隨著國庫信息化建設的迅猛發展,以“3T”系統為技術支撐的現代國庫管理體系初步形成,實現了國庫業務的電子化、網絡化、統一化、規范化。通過鍵盤,我們將飽含納稅人汗水的稅款準確快速地繳入國庫,將牽涉建設和民生的預算支出撥付到位,當我們以最快速的直接支付方式將救災、救助、補貼款辦理完時,仿佛可以從顯示屏中看到一張張受災群眾、貧困學生、辛苦農民的笑臉。國庫人多么希望在第一時間把每一分錢變成一縷縷陽光、匯成一絲絲清泉、凝成一滴滴雨露溫暖著千萬人的心田。
和母親相比,我覺得我很幸運,不光體現在工作環境、核算方式的進步優越,最主要的是我傳承了最早一代國庫人的智慧和經驗,不僅僅是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會計精神——“三鐵”精神,母親做了我最好的榜樣。只有真正成為了會計,才慢慢了解會計人的本色“嚴謹、誠信、規范”。我在國庫崗位15年,我已經融入了國庫人這個大家庭,并享受著它帶給我的那份榮耀,也感受到國庫事業的迅猛發展。就像母親沒有經歷“3T”, 財稅庫橫向聯網、國庫集中支付等一樣,再過15年、30年,我們這批國庫人還要面臨無數次的改革。今后不論在哪個崗位,我都會想著母親經常說的“打鐵還需自身硬”、“三鐵精神是會計的靈魂”,我愿意接受新業務、新技能的挑戰,期待著央行國庫事業的更快發展,更始終牢記著母親那輩老國庫人對我的囑托——傳承。
江西九江縣支庫 胡曉文
|